采写丨杜扬
以《棉花》《大同》蝉联两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周浩,已经拍了十几年纪录片。而在此之前,他曾经在新华社、《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担任摄影记者。谈到这段从事图片摄影的经历,他说:“在新华社,我学会了用图片说故事;在《南方周末》呆了三年,我懂得了如何选题。”“我做纪录片,与当年几十个图片故事的历练有必然的关联。”
这次,周浩也将作为图虫“今镜头年度图片故事大赏”的评委,参与到作品的评选中来。我们和他聊了聊关于纪实摄影和纪录片的一些想法。
纪实摄影相对于新闻摄影最大的不同,是它并非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更为深入地去记录一个故事,体现一种社会状况。对于初入行的纪实摄影师来说,可能会迷茫于拍摄题材的选择,在这方面您有哪些建议呢?
我自己有一种看法:任何人只要开放他的世界,都可以成为一个“黄金八点档”的节目。我的意思大概是说,没有什么题材是不能拍的,关键是发现事件本身的能力,这是最关键的。
在我早期做摄影的时候,我会发现某些摄影师的题材是蛮趋同的:比如说拍精神病院、麻风村这些地方,好像会成为令摄影师在选择题材时感到兴奋的一个点。但是这么多年过来以后我发现,这些问题好像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摄影师经常会被某些表面现象所“障眼”。
您曾经从事了10年新闻摄影工作,是国内非常优秀的摄影师。后来转向纪录片创作。图片和影像是讲述故事的不同方式:纪录片是用流动的视听语言来呈现客观的事实,图片报道则似乎更适合呈现或放大一个个“瞬间”。而在叙事方面,图片通常还需要文字来辅助。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传播趋势下,有人会认为图片报道已经趋于“过时”了,在您看来,图片语言有没有它所不能被取代的独特优势?
我当初离开图片去做影像,在某种程度上是觉得图片不过瘾,在表现形式上有它的局限性。另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觉得自己在摄影上天赋不够吧。我不做图片了,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图片已经“过时”。我想“过时”还言之过早吧,谁也不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图片还是有着它非常独特的特质的。它会比影像显得直接,呈现的方式也相对简单,我觉得这是图片的优势,是影像所无法达到的。图片会在一个瞬间,在你看到的第一眼就打动你,而影像则需要一段时间之流,这决定了这两种媒介不同的表现方式。
不论是影像还是图片,我都认为它们是一种媒介。媒介的目的就是让人和人之间能有一种跟平时不一样的交流、沟通的方式。我觉得沟通的意义是大于拍摄本身的意义的。
您说过“真实的东西不一定会给别人快感”,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访问日本街拍大师森山大道的时候,他说到“我不会去拍摄和人的死亡有关的照片”。你们都在拍摄着普通人平时看不到或者易于忽略的事物,但你们也都会有自己的禁区,会有不愿意去表现的地方。您如何把握“记录真实”和“猎奇”之间的平衡?
所谓的“揭露”“揭黑”,这样的东西可能会给拍摄者,甚至给某些观者带来快感,但是从整体评估而言,它不是我的菜。也有人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也没有谁对或谁错,只是我们这些影像工作者不同的工作方式。只是我自己更喜欢那种不是特别直接的,能带来意味的,能够促进人和人之间互相了解的方式。可能有另外一些摄影师会喜欢用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去和世界发生关系,那是另一类人。我也不能说我比他高或者他比我高,只是工作方式不一样。我的工作方式就是为了让自己不要那么不舒服,我也不希望观众看了以后会不舒服。不过有些人的方式是“我就是要让人不舒服,这就是我的目的”,这也无可厚非。
作为“今镜头”的评委,对于一组图片故事的评判,您最看重的是什么部分?一个优秀的纪实摄影师,除了善于发现好照片的视觉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
我应该最看重的是故事的完整性,就是摄影师要把故事说圆了:不是由文字说出来,而是由影像说出来。我也很看重摄影师的观察能力,和世界发生关联的能力,也就是他们的敏感程度。
我记得大概二十多年前,我和美联社的香港分社记者朋友的一次谈话。那次谈话的主题是: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到底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我们说起有一次,我们几个摄影师到了同一个地方,只有一个摄影师按了快门,其他人都没有拍。回去以后我们才发现,他怎么拍了这么好的一张照片。所以我的理解是,好的摄影师会发现普通人发现不了的场景。这体现在他感知事物的方式上,他的敏锐度会比一般人更强。这就是我认为好摄影师的标准吧。其实我自己有时候都做不到这一点。
能够在最普通的场景里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吧,是每个摄影师都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无论是固始书记、大同市长,还是厚街民工、毒贩龙哥,你总能与被摄者建立起可贵的信任。您曾说这是因为你有一种“庸俗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是来自于天生的性格优势,还是长期和人打交道锻炼出来的能力?
如果说有亲和力的话,我想是和自己的性格有关系,同时也需要后天不断的磨砺。它不是简单的去锻炼,而是你要把它这个事情当成你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这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那你就要用心地去对待它。比如说拍照片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你和这个世界发生关联的手段,那你就要用心了。
在您的纪录片作品当中,结构感和节奏感都处理得很巧妙。对于图片故事,同样也需要一定的编辑能力,才能让作品得到更好的组织和呈现。一个好的报道摄影师应当如何提高自己的编辑表达能力,使其更有分寸感和准确性,以便最大化地将自己意图表达的内容传达给受众?在这方面您是否可以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
我也没有那么会讲故事,每做一个新片子的时候我都得研究说故事的方式,有时也需要从别的行业去借取经验。举个例子,我在美国的时候采访过一个很有名的纪录片导演,叫怀斯曼。这篇访谈当时发在《南方周末》,标题是《我努力使我的电影看起来很美》。其中谈到一些经验,我觉得可以推荐给大家。
您会使用像 flickr、instagram 或者其他工具进行图片分享吗?图虫作为一个互联网摄影平台,“最好的摄影师都在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不太用这些图片社交平台,因为我拍纪录片十多年了,有时候都会忘记拍照片。
我想,如果图虫要吸引最优秀的摄影师,我想它肯定要有“家”的感觉吧。“家”就是使人感到最温暖的地方,甚至可以在这里发脾气,困了也可以在这睡一觉,补充完能量以后再继续上路。我觉得好的网站是可以给人以归属感的。

周浩作品《市长》

周浩作品《高三》

周浩作品《棉花》

周浩作品《龙哥》

周浩作品《市长》

周浩作品《市长》

周浩个人照